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最有影响的学科之一,建有首批国家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国家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五次学科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获评为“A+”。
1.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
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四个面向”,培养德才兼备、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本学位点涵盖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具体培养目标见执行中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位点博士、硕士培养方案。
本学位点研究生学位申请的基本条件是:通过课程考试,完成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送审及答辩等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并达到电信学部博士、硕士学位申请所要求的相关条件。具体见执行中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位点博士、硕士培养方案,以及电信学部博士、硕士学位申请实施细则。
2.培养方向
结合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特色,本学位点的主要培养方向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量子信息以及生物信息交叉。培养方向涵盖了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5个二级学科方向,量子以及生物信息交叉学科方向。
3.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10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1人、硕士生导师106人),其中正高职称52人(占比49%),副高职称31人(占比29%),中级职称23人(占比22%)。学科202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主持2项、参与4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1项,校教学卓越奖1人,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位院士获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和杰出教学奖;学科多个团队分别获2023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8年三秦楷模团队、2022年获“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9 年获中国自动化学会首届CAA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创新团队;获2020年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成为该计划首批、唯一的高校“战略性顶尖团队”。
4.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点建有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拥有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9个国家级与省部级实验室,以及认知科学与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交研究部,是中国自动化学会、陕西省自动化学会、陕西省仪器仪表学会的理事长单位。
5.招生、培养及就业
本学位点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三种类型的研究生。
目前,在读研究生113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13人(含学术学位307人、专业学位84人、同等学力22人);硕士研究生722人(含学术学位324人、专业学位382人、同等学力16人);留学生35人(含博士生14人、硕士生21人)。
本学位点研究生就业状况好,就业质量高。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均达到100%,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号召,投身军工国防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奔赴西部及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比例逐年提升,近5年约40%的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地区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基层一线工作,为国家发展和西部振兴贡献力量。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1.制度建设
为进一步突出学科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23年本学位点完成了博士、硕博贯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重新梳理了课程体系,明确了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授予、毕业条件等要求。
2.导师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2023年新增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人;新增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1人,西安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1人,王宽诚青年学者1人,小米青年学者1人,入选校医工交叉团队3个。
3.培养条件建设
2023年,本学位点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和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同向同行。主持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1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重点项目1项,获批校博士研究生“交叉培养”项目1项,深入推进学科思政和5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持续加强已经立项的5门校研究生“十四五”规划精品教材建设工作。
2023年,学位点获批西安交通大学“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2项。制定了控制工程专业型博士研究生、专业型硕士博士贯通式研究生百千万工程项目2个培养方案。
2023年,本学位点持续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新增了5个校企协同培养育人基地,截至目前,学位点的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已达到10余个。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联合培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为航天测控领域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本年度10名学员已于2023年9月入学。
4.科学研究工作
2023年,本学位点新增科研到款10211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其中面上项目6项、青年项目6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262万)、专项项目1项(1500万)。新增300万元以上科研项目6项。
本学位点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促进科技进步,服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2023年,本学位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2项,实现专利转化6项,专利转化协议金额达到395万元。
本学位点重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本学位点研究团队牵头建设了陕西省零碳智慧能源系统创新联合体,完成了榆林零碳数据中心设计和技术转化,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报道,将于2024年建成全球首个规模化零碳数据中心,为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此外,该项技术也正按计划正在甘肃、泸州、泉州等地持续推动工业园区、交通枢纽等新的应用场景示范落地。
5.招生与学位授予
2023年,本学位点共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256名,其中博士生46名(学术型35名、专业型11名);硕士生210名(学术型82名,专业型128名);同等学力研究生11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6名)。
2023年,本学位点共授予学位176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40人(学术学位39,含留学生1人;专业学位1人),授予硕士学位147人(含学术学位82人,专业学位65人)。
6.人才培养成效
2023年,本学位点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7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生4人、硕士生3人),6人获社会奖学金,1人获新生特等奖学金,33人获校级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
2023年本学位点就业研究生217人(不含留学生和同等学力),其中,硕士毕业生175人、博士毕业生42人,硕博毕业生就业率100%。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随着招生类型增多、招生规模扩大,现有师资队伍的体量相对不足,应加快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2.研究生教材建设相对缓慢。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研究生教材尤其是高水平教材相对匮乏,应加快研究生系列教材建设,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3.校企协同还需进一步深化,特别是校级认可的大经费规模的协同创新中心或联合体建设仍有待加强。未来将通过跑五、院内优势资源整合等措施,提升和改进相关工作。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加快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在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大对学科现有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引培并举的方式,打造一支能够支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一流师资队伍。
2.深入推进研究生“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以本学位点获批的4部校研究生“十四五”规划精品系列教材为抓手,激励教师积极开展研究生教材建设,在经费使用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给予倾斜。
3.做好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确保硕士研究生初试专业课试题和招生环节零差错。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持续做好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育人基地的建设。